許多人在挑筆電的時候,常常會看到各種不同的儲存裝置,像說最標準的m.2 sata 128GB、或是PCIe NVMe 480GB,就光儲存裝置就有一大堆專有名詞了,那些代表什麼意思呢

先講裝置面,目前個人電腦的儲存裝置,主流的就是傳統的磁盤式硬碟(HDD)與固態硬碟(SSD)。

HDD (Hard Disk Drive),傳統的磁盤式硬碟,特性就是便宜成本低。桌上型電腦配的通常都為3.5’的1TB版,筆電的則是2.5’的500GB或1TB,如果是想購買筆電的朋友一定要注意,若儲存裝置是HDD的話一定要注意轉速,現在5400轉的硬碟(5400rpm)已經很難應付得了現在的作業系統,7200轉是目前可以接受的速度,大多數的筆電都是配備5400轉的傳統硬碟,在購買時一定要注意,不然就要等待windows的圈圈轉不知道多久了…

HDD使用的傳輸介面通常為SATA,

「SATA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SATA介面現在已經出到第三代(SATA3)了,可是對於傳統硬碟來說,SATA2與SATA3對速度是不會有影響的,以我推薦的WD藍標1TB/7200rpm/64M來說,它的效能測試結果 :

https://cdn2-t17-techbang.pixfs.net/system/attached_images/2013/10/109893/original/ca452421226f736a24a08c07c886d8b4.jpg?1382711222

在讀寫速度上是182/165(MBps),SATA2介面的速度是300MB/s,也就是說當WD硬碟全速傳輸的時候SATA2及可以輕鬆應付,不必用到SATA3的600MB/s,所以如果要幫舊電腦換硬碟的時候,不用擔心主機板只有SATA2會拖慢硬碟速度哦。

SSD (Solid-State Drive),固態硬碟,有別於傳統硬碟,是由大量的快取記憶體與控制晶片組成,通常是NAND Flash,目前用來製作固態硬碟的NAND Flash有三種,分別是單層式儲存(SLC)、多層式儲存(MLC,通常用來指稱雙層式儲存)、三層式儲存(TLC)。有些廠商亦稱TLC為3-bit MLC。SLC、MLC、TLC的讀寫速度依序從快至慢(約4:2:1),使用壽命依序從長至短(約6:3:2),成本依序從高至低。一般個人電腦不會太會用到SLC的SSD,主要是MLC跟TLC的為主流。

接著就是文章最複雜的地方了,由於SSD的速度非常的快,以Intel 600p 256GB舉例

讀取速度來到了1800MB/s,已經高出SATA3的極限3倍多,所以儲存裝置的介面之後就發展到了PCIe跟M.2介面上。

AGP(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),圖形加速介面,為了顯示卡而衍生出來的插槽,後來隨著圖形3D計算的發展,發展出了PCIe介面,

PCI Express版本 頻寬(帶寬)
×1 ×4 ×8 ×16
1.0 250 MB 1 GB/s 2 GB/s 4 GB/s
2.0 500 MB/s 2 GB/s 4 GB/s 8 GB/s
3.0 984.6 MB/s 3.938 GB/s 7.877 GB/s 15.754 GB/s
4.0 (expected in 2017) 1.969 GB/s 7.877 GB/s 15.754 GB/s 31.508 GB/s
5.0 (far future) 3.9, or 3.08 GB/s 15.8, or 12.3 GB/s 31.5, or 24.6 GB/s 63.0, or 49.2 GB/s

剛剛的Intel 600p 256GB,是走PCIe 3.0 x4的介面,接近4GB/s的傳輸量應付2000MB/s的SSD也是綽綽有餘。

隨著SSD的發展,NGFF(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)進入了M.2之後可以轉化去支援PCIE3.0 x4 的裝置,這個對想要裝SSD的筆電使用者是一大福音,於是乎現在購買筆電的時候都有M.2 SSD的選項。但是,真的是有M.2介面就可以裝M.2的SSD嗎,下一篇再為您介紹AHCI與NVMe標準下的儲存裝置,對M.2裝置支援性的影響

By cmrdbpc